哈尔滨多飞网
    首页 > 哈尔滨特色 > 历史

从“日本鬼子”到中国解放军——这个日本人在哈尔滨“重生”

日期:2018-11-01

   

10月6日下午,藤后博已站在“和平之声”中日友好交流歌会的舞台上。先是代表日方致辞,然后跟着合唱团一起演出,在台上一站就是40分钟,可是走下台的他依然毫无倦色,除了听力稍逊,那精神头儿实在让人难以相信他已经90岁高龄。记者问:“以您的年龄来说,这个演出是不是太辛苦了?”他头一扬,胸一挺:“别忘了,我可是老八路!这方面受过锻炼!”

藤后是本报的老相识了,早在2015年,本报就报道过他的故事,那张报纸也一直被他珍藏着。开怀的大笑、流利的东北话、拿起酒杯一饮而尽的豪爽,他总让哈尔滨人感到“不是外人”的亲切,不言自明地讲述着他和这座城市的特殊渊源。“这是我的第二故乡,来到这里心情非常复杂。”
15岁,“鬼子”来了

藤后博已的中国话说得很地道,对于过去他也直言不讳:“我是日本鬼子。”

75年前,学校老师告诉藤后和同学们:“要和‘满洲’人友好相处,他们建立国家需要我们日本青少年的帮助。”当时只是初二学生的藤后当然不知道,所谓的“满洲”是建立在中国东北的一个日伪政权。“老师甚至到我们每个学生家里来劝我们加入‘义勇军’,后来才知道,老师们当时都被分配了指标,每个学校都要动员一定数量的学生参加。”14岁的少年藤后博已,带着一腔热血加入了“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”。“我是接受军国主义教育长大的,觉得为国家怎么都行,我为自己的行动骄傲,另一方面,我也一直憧憬‘大陆生活’。”

在日本接受了一年训练之后,藤后于1943年来到哈尔滨。“那时的哈尔滨城市很小,却让人过目难忘。”藤后这样评价对哈尔滨的第一印象。而“青少年义勇军”的神秘面纱,也由此被揭开了。
真实的“青少年义勇军”

在关东军内部,“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”被称为“虎之子”,也就是关东军的预备队,这是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日本移民最早来到中国东北是在1905年日俄战争之后,当时日本从沙俄手中夺去了旅顺和大连的租借权,为了巩固日本的这些既得利益,日本政界一部分人主张向中国东北移民。早期移民来到中国后主要从事农业生产。

“9·18”事变之后,伪满洲国被日军看做“国防第一线”,关东军统治部出台《日本移民法案要纲》,最大限度地动员日本国民移民中国东北,平时从事文化及资源开发,战时则可以随时拿起武器,“农业移民”升级为“武装移民”。特别是七七事变爆发后,大量成年农民应征入伍,人丁不足,只好让未成年的孩子来充数,“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”应运而生,成为日军在伪满洲国开拓和侵略的青年帮手。据藤后介绍,截止到1945年,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移民总数是155万,而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移民只有27万。也就是说,大部分的日本移民都是军事武装力量。
老道外餐馆,那个叫“滕东升”的员工

来到中国东北仅一年半,日本就在战争中完败了。藤后和其他义勇军训练生被送进了牡丹江的日军收容所。本来,所有战俘都会被苏军带到西伯利亚的,可后来苏军决定释放未成年战俘,再加上藤后年少体弱,很快就得了传染病,他因病得福,被担架抬回了哈尔滨。藤后一直很庆幸自己躲过了“西伯利亚抑留”。因为几十万成年战俘被带到西伯利亚后,在零下四十多度的高寒下从事高强度劳动,大量饿死、冻死在异国他乡。

回到哈尔滨时正值严冬,属于开拓团的粮食已经没有了,等待少年战俘藤后的本是一个饥寒交迫的冬天。可是他遇到了善良的哈尔滨人。“贫病交加,我流浪到道外,一个开餐馆的王老板收留了我。他给我取了个中文名叫滕东升。病好后,我就留在饭馆工作,还学会了中文。”1980年,藤后故地重游,曾去道外寻找当年的恩人,但是没有找到,这事让藤后遗憾至今。